12月13日,有消息稱小米旗下的生態鏈公司智米科技開始籌備造車,而后,小米“雙線造車”的消息在網絡被迅速傳播。據界面新聞報道,前通用泛亞的電動汽車項目負責人馬永東加盟,負責智米的整車業務,同時,不少北汽的電子電氣架構人員也在近期加入智米。
有汽車設計公司已經在和智米接洽,對接整車設計工作。消息人士透露:“智米的造車方向也是乘用車,首款車是SUV。”智米科技的造車業務目前與小米汽車保持獨立,未看到小米行政體系對智米科技的明顯支持。
12月14日,小米公關部總經理王化就近期“小米集團雙線造車”消息發布個人微博回應:第一,小米沒有雙線造車規劃;第二,智米是一家小米生態鏈企業,小米集團不會直接參與智米的戰略決策。并解釋道:智米公司是一家生態鏈企業,出于興趣研究電動車,因而組建了一個小團隊,目前在做非常早期的工作。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近期雷軍接連退出多家小米關聯公司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或董事長職務,包括廣東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廣州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廣州小米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珠海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小米科技(武漢)有限公司等。針對此事,王化回應:就是正常的變更。
此外,王化在個人微博中表示,雷軍今年的精力主要放在了造車相關的事務上面,高管們已經可以分擔相關的一些工作和職責,“相信大家還記得在投資者會上雷總欣喜的透露‘目前小米造車的各項進展,比我的預期要快。’這個信息已經表明了小米造車的工作提速。能不管的事情一定不管。”同時,王化稱,感謝大家對小米造車的關注,他們會在合適的時間通過官方渠道和大家同步造車進展。
今年4月,雷軍在小米的春季發布會上,決定以全資的形式,對智能電動汽車項目進行開發。首期投資100億,計劃10年投入100億美元。9月,小米汽車實體公司正式成立,總部設在了北京。小米造車在快速推進,雷軍先期的100億元也已經注資完畢,雷軍或許已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了造車上。
9月,小米汽車成立之初,團隊僅17人。而后不久,迅速搭建了近300人的團隊。現在小米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小米汽車團隊成員已超過500人。財報中還指出,小米的智能電動汽車預計將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
11月,小米宣布小米汽車總部基地和銷售總部、研發總部都將落地于經開區,并將分兩期建設年產量30萬輛的整車工廠,其中,一期和二期工廠產能分別為15萬輛。
此外,雷軍除了從2013年開始投資了近10家智能電動車領域相關公司外,僅僅在過去半年內,小米先后投資了20多家智能電動車領域公司。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包括小米集團、小米長江產業基金、順為資本以及雷軍個人的天使投資機構順為創業,合計已經投資了超40家汽車產業鏈企業,方向均涵蓋整車、芯片、電池、出行、汽車后市場等領域。
根據雷軍制定的計劃,要在2024年推出首款車的這一年,銷量就要達到10萬,并且此后三年要保持每年一款推新。如此密集的市場節奏,如果是和智米進行雙線布局,那么不僅將為小米開拓更多的造車資源,同時也能夠讓智米在產品線上與小米造車形成優勢互補。
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認為,小米的“雙線造車”并不是指兩條線上同時造車,因為造車是一個投入成本非常高的事情。目前新勢力造車的主流技術路線,是集中力量打造爆款車,成功之后再去開發第二款。如果兩款不同產品同時開發,精力和資源容易分散,更難取得成功。
從智米近期為造車招聘的人員來看,其目的或許是想造概念車或數字座艙。目的是把他們的生態系統、硬件設備等等移植到汽車上去。通過造概念車,來幫助車企認識他們供應的零部件等功能,以便于選用他們所開發的汽車軟件、信息娛樂系統、數字座艙等,而非真正的造量產車。
在造車方面,小米已具備諸多優勢。例如小米擁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眾多粉絲和用戶,并且具備較充足的資金積累,以及完善的軟件和硬件支持系統。再加上創始人雷軍自帶流量和強大影響力,小米造車無論是在汽車、科技、互聯網,還是新零售等多個領域都會備受關注。
但由于小米造車起步較晚,當前,特斯拉、蔚來、理想、小鵬等新勢力品牌均已形成穩定格局,少了先發優勢。想要從這個行業中殺出一條路,需要花費比別人更多的精力,也需要投資更多成本等。并且新能源補貼政策也在退坡,等到小米汽車上市時,新能源補貼力度或許更小了,也就錯過了政策的最佳窗口期。
不過總體來說,以傳統燃油車為主的市場格局正在轉變,未來智能化、電動化等新汽車市場機會更多。小米可以針對某個細分市場或某個局部的區域市場來發力,這將有很大機會取得成功。汽車市場規模很大,商業機會還很多,小米造車的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