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2021世界智能汽車大會在廣州南沙開幕,本屆大會以“智行·創駛新篇”為主題,立足我國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聚焦汽車產業新變局,從政、產、學、研、用等多角度探索并實踐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方向。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加快推進制造強國建設,扎實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強自主創新,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而智能汽車是我國制造業優化升級、培養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領域。
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改革蓬勃發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廣泛應用,汽車正從單純的交通工具轉為大型移動智能終端、儲能單元和數字空間,智能汽車產業成為當之無愧的矚目焦點。
會上專家表示,智能汽車產業發展恰逢時代機遇與挑戰并存之際,未來應以促進汽車、科技、經濟深度融合創新為目標,攻克智能汽車發展痛點難點,拓寬智能網聯汽車應用空間,實現價值鏈顛覆性轉變,打造向移動生活空間發展的未來汽車。
智能化是汽車產業發展“新命題”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11月底,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均接近300萬輛。中國科學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會長歐陽明高對此表示,新能源汽車已經進入市場驅動為主的新階段,也進入市場快速增長的爆發式階段。“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車的‘下半場’,在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取得大規模突破之下,讓我們更加關注其智能化發展。”
近年來,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被給予高度重視,各部門積極構建智能網聯汽車政策法規體系,出臺《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指南》《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等多項重要政策法規,推動智能汽車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在關鍵技術方面也取得了創新突破。“軟件定義汽車、數據驅動汽車”已形成行業共識,業內企業對于軟件、操作系統、數據安全的關注、投入不斷提升,相關技術的融合不斷加深,助力以“單車智能+網聯賦能”為核心的中國特色智能網聯汽車方案推廣應用。
市場滲透率方面,2021年前三季度,全國智能網聯乘用車(L2)級銷量達318.6萬輛,市場滲透率為21.4%,與2020年同期數據對比大幅提升。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柳燕表示,從目前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現狀來看,頂層支撐體系升級,政策法規環境不斷完善,地方政府也積極推動測試示范,加速政策創新,智能網聯功能加速前裝應用,智能網聯汽車示范蓬勃發展,而創新性科技技術也正在賦能汽車產業鏈,推動產業生態重構。“總體來看,在政、產、學、研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取得了積極成效。”
數據安全等發展痛點待破解
不可否認,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仍處于成長期,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發展問題,如標準法規制定仍需完善、核心零部件研發仍存痛點、數據安全管理體系尚未健全、商業模式有待創新等。
柳燕表示,由于早期芯片制造相關基礎科研投入不足、車規工藝缺乏積累等問題,導致了我國汽車產品用芯片進口占90%,關鍵系統芯片大部分為國外壟斷。“進口渠道風險對汽車產業和國民經濟構成致命影響。”
此外,她認為,車用操作系統內核是我國車載軟件產業鏈面臨的另一挑戰,也是目前的薄弱環節,應用較廣泛的操作系統內核均為國外產品。圍繞車用操作系統,相關軟件測評機構仍需進一步完善測評指標,細化測試驗證方法。
智能網聯汽車的技術發展離不開安全的數據交互生態,但目前汽車產業“數據孤島”現象嚴重。
普華永道中國汽車行業主管合伙人金軍表示:“我們需要一個好的數據安全環境,這個環境能被所有的參與者、消費者、法規制定者統一認可。但我國數據安全整體環境還在進行構造當中,且需要一定時間。從這點上來講,很多歐美國家是走在前面的。”
柳燕表示,今年數據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密集出臺,上位法雖然明確了方向,但整個數據安全監管的閉環體系尚未建立完成,其中標準體系、管理細則、數據托管方案等還處于真空階段,需要路徑化、工程化。各汽車企業也期盼著“操作細則” 能盡快出臺。
如今,伴隨著智能汽車技術、管理、服務等方面的不斷完善,智能汽車商業應用模式也不斷豐富。企業與地方政府合作,積極探索眾多場景的自動駕駛應用服務,從消費者出行到貨物運輸,Robotaxi、自動泊車、干線物流、無人配送、礦山重載、港口物流等多種場景陸續涌現,但部分應用領域仍存在商業模式不清晰、未實現規模化應用等問題。
柳燕表示,目前,高等級自動駕駛量產、無人駕駛示范運營、測試區建設、數據應用等領域商業模式不清晰;車聯網體系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改造、運營、維護模式尚未形成共識。此外,眾多創新型科技公司研發周期長、融資困難制約了技術研究與發展,這是未來需要突破的方向。
綠色化與智能化“并駕齊驅”
智能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綠色、可持續發展是無法脫離的主題。
今年10月,國務院印發《2030年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到2030年,新能源、清潔動力的交通工具比例達到40%;《汽車產業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指出,我國汽車產業碳排放將于2028年左右,先于國家碳達峰行動提前達峰。
綠色發展成為智能汽車發展的“必選”課題,在共建零碳社會過程中,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將大有可為。
金軍表示,在汽車行業“新四化”過程中,最值得關注的其中一個話題便是可持續發展,“雙碳”目標下,對于未來的綜合交通模式如何實現綠色化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這和智能出行息息相關。“今年,大家把可持續發展綜合理念提升到了很高的高度,這點對于整個汽車產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對于未來的‘新四化’、智能網聯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世界綠色設計組織主席、國務院原參事、科技部原秘書長石定寰表示,綠色和智能發展、數字發展是當前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核心問題。“當前已進入以綠色化、數字化為代表的汽車產業新發展時代,智能化不能脫離綠色化,綠色化也要得到智能化的助力。”
智能汽車產業應如何迎接“雙碳”目標,擁抱“脫碳”賽道?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吳松表示,今年以來,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大幅提升,擠占了傳統燃油車的市場空間,發展智能網聯純電動品牌,將帶動傳統車企進行轉型。
吳松介紹,根據相關機構的測算,在車身尺寸和重量接近的情況下,混動和插電混動每公里碳排放量相對燃油車分別減少23%和25%,純電則減少33%,在同為A級車型的情況下,15年生命周期內,純電動車型比燃油車減碳量高達9.7噸。“制造低碳化持續推進,長期來看,各產業協同脫碳將使電氣化車型的減排效果更加明顯。”
根據麥肯錫的報告,2025-2040年,電動汽車材料和制造環節的碳排放占比將由現在的不到20%提升至45%。吳松對此表示:“汽車產品在向電氣化轉型過程中,產業鏈深度脫碳,需要更加重視供應鏈協同低碳化,加快供應鏈低碳化轉型,要早布局、早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