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頁banner
    媒體中心
    長三角專業汽車制造、新能源、零部件展覽會

    傳統車企盈利模式改變 打開智能汽車產業鏈發展空間

    臨近年末,如果要盤點2021年的關鍵詞,“車”一定是繞不開的一個。實體企業積極擁抱變化,手機巨頭、家電巨頭、互聯網巨頭紛紛下場造車,而資本市場進一步演繹變革熱情和產業趨勢。節奏上,“上半場電動化,下半場智能化”呼之欲出。從近期的股票市場表現看,處于高位的新能源車遭遇一定幅度的調整,而智能汽車成為新起之秀。那么,對于投資者而言,如果沒趕上今年電動化的行情,智能化的車還要上嗎?

    1

    消費需求+技術進步,助推智能汽車崛起

    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投資主題,但機會背后的核心都是在于所處時段消費主體的需求,而技術的進步則是決定著需求被滿足的時點和節奏。

    作為伴隨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成長的90后、00后,正在逐步成為購車的主力人群。據汽車之家的數據,截至2020年,90后購車消費人群占比超過40%,而90后具有明顯不同于60后、70后的消費特征,90后看重配置和駕駛體驗,尤其在某些體驗感很深的座艙和自動駕駛等領域要求較高,智能網聯化會成為影響購車決策的重要因素。而從技術層面看,汽車軟件市場正高速發展,據相關上市公司年報數據,預計2030 年全球汽車軟件市場規模達到500 億美元。當前科技巨頭目前仍在不斷地投入和研發,昨日華為正式發布首款鴻蒙汽車—— AITO 問界M5,將大眾與智能汽車的距離進一步拉近。

    205021511.jpg

    2

    盈利模式改變,打開智能汽車產業鏈發展空間

    對于投資來說,成長和空間是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相較于傳統車盈利模式,智能汽車更大的想象空間。傳統車企的盈利模式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凈利潤=銷量*單車凈利潤,核心在于新增購車人數和新舊替換;而對于智能汽車而言,盈利增長點來源多樣,成長屬性突出,整個乘用車的保有量市場以及新車市場都可以是產生利潤的來源。在智能汽車的模式下,企業通過對乘用車整個生命周期的環節提供產品或者服務來盈利,產品和服務包括新車銷售、軟件服務以及各種配套服務等。

    而政策的支持則繪制了更為詳細的成長路徑,《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指出,到2025年,PA(部分自動駕駛)、CA(有條件自動駕駛)級智能網聯汽車市場份額超過50%,HA(高度自動駕駛)級智能網聯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到2030年,PA、CA級智能網聯汽車市場份額超過70%,HA級智能網聯汽車市場份額達到20%,到2035年,產業生態健全完善,整車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

    具體而言,智能化在汽車上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汽車電子,汽車電子包括發動機電子系統、底盤電子系統、車身電子電器、自動駕駛系統和信息娛樂與網聯系統等五大類,每一大類下面都有很多細分子行業,所涉及的領域較為寬廣。此外,技術的變革也進一步打開空間。如自動駕駛可以分為L0—L5級(級別越高,自動駕駛性能越強),當前主要處在L2級的水平。后續隨著級別的提升,對相關領域的配件需求也將隨之提升。

    3

    智能化的最佳載體仍是新能源車

    電動化、智能化成為汽車行業的兩大風口,而兩者恰是相輔相成的,智能化的最佳載體是新能源車。從技術層面看,傳統內燃機相對電動機來說復雜程度較高,電動車與整套自動駕駛組建的契合點更多,難度更低;與之相應的,新能源車更符合全球倡導的綠色環保趨勢,可以和自動駕駛共同打造未來可持續發展出行環境。

    對于投資來說,電動化和智能化在中長期視角下均是空間廣闊的領域,短期差異可能在于股價所兌現的預期程度不同。新能車經過一年多上漲,估值處在相對高位,股價所兌現的預期較為飽滿,但若后續調整幅度較大,也可擇機布局;而智能汽車估值相對低一些,更具有性價比優勢。


    上一篇:李亮:積極投身汽車制造技術創新,切實推動汽車產業落地

    下一篇:現代確認將開發內燃機以加快向電動汽車制造商的身份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