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頁banner
    媒體中心
    長三角專業汽車制造、新能源、零部件展覽會

    2022:中國汽車產業格局有望重塑

    當前處于“雙碳”背景下的轉型關鍵時期,中國汽車產業正在從傳統工業向數字化、智能化加速變革,整體產業格局有望在2022年實現重塑。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至2021年年底中國汽車保有量突破3億輛大關,預計“十四五”期間將繼續保持年均4%的增長速度。

    當前處于“雙碳”背景下的轉型關鍵時期,中國汽車產業正在從傳統工業向數字化、智能化加速變革,整體產業格局有望在2022年實現重塑。

    數智化發展提速

    現階段,中國乘用車市場總體已進入負增長和存量市場競爭局面,而新能源車則保持正向穩定增長,滲透率占比持續提升,在此大背景下高效完成數智化轉型升級是迎接存量市場轉變的有力舉措。

    另外,隨著消費升級概念的出現,全新用車生態亟待構建,適應消費者從渴望擁有一輛車到擁有全鏈條出行生態服務體驗的轉變,汽車業只能通過數智化轉型來進行全維度的底層建設,正如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閆建來在“2021汽車數智化未來發展大會”上所述:“汽車作為民生領域最大、最復雜的產品,其產業和產品的屬性已演變為技術變革與技術融合的‘載體和牽引力’,汽車必將成為未來技術融合性發展的試驗場。”

    由此,業內人士認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新趨勢必須把握好3個階段,其特征是“數字化”“數據化”和“數智化”依次遞進,即,通過數字化和數據化的積累形成最終的數智化應用,通過數智化應用把數據和業務場景緊密相關,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達到深度洞察,在此基礎上做出更科學的決策。

    以一汽紅旗品牌為例,通過加速構建數智化用戶運營業務,新紅旗建立了以視頻平臺為載體的紅旗“數智視界”、以App為平臺的紅旗智聯、以小程序為平臺的紅旗微店等系統,在新體系所帶來的數智化高效運營工作支持下,逐步完善了其以品牌生態為核心,涵蓋娛樂、出行、文化、服務等多個維度的生態布局。

    中國一汽紅旗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旭表示,紅旗將數智化技術與品牌發展深度融合,進而創造服務驚喜時刻,力爭為用戶提供極致服務,最終為客戶帶來美妙的綠色出行新體驗。

    智能制造有序推進

    作為數智化發展的另一項重要應用,智能制造行業對于重塑中國汽車產業新格局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過創新驅動強化智能制造核心裝備的自主供給能力,中國汽車行業不斷完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逐步夯實了工業軟件等基礎支撐能力。

    近年來,中國汽車行業推進智能制造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例如,工業和信息化部已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專項行動實施4年來,試點示范項目涵蓋傳統及新能源乘用車、商用車、智能網聯汽車等整車,以及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系統、動力電池等關鍵零部件領域,且成果顯著,示范帶動和集成應用輻射放大作用十分突出。

    其次,從“工業1.0-機械制造”發展至“工業4.0-網絡化生產”的新階段,標志著中國汽車制造業將從傳統制造走向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控制轉變,一些具備智能制造能力的新型汽車工廠將實現網絡化、分布式的生產。

    上汽乘用車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上汽乘用車聚焦核心業務場景,通過構建高效、務實、精準的智能制造體系,并基于IPv6+、5G網絡、IoT等技術,創建高效協同的數字化工廠,可實現研發周期縮短38.4%、產品不良率下降7.5%、生產效率提高22%,推動了產品與服務的全方位升級。

    以上汽臨港工廠為例,其打造的無人車身車間示范生產線,實現焊接100%自動化、涂膠全面自動化、無人配送、無人生產、在線監控等。

    數智化技術與智能裝備的深度融合,使上汽乘用車已經成為行業領先的智能標桿企業。在2021年12月8日召開的“2021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上,上汽乘用車獲得國家級“智能制造標桿企業”稱號,也是唯一一家獲此榮譽的中國自主品牌車企。

    新能源汽車厚積薄發

    在全行業共同努力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產銷量連續6年位居全球第一,關鍵零部件技術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可以說,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正在成為重塑中國汽車產業格局的重要推手。

    有自主品牌車企高管曾表示:“當前僅從技術上看,中國品牌已在新能源領域實現全面超越,不管是造型設計還是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以及智能網聯、智能座艙等智能化技術,均已超越國外品牌的主流水平,我們正在引領全球新能源車的發展潮流。”

    韓國市場研究機構SNE Research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1~10月間,全球80個國家/地區注冊的電動汽車電池使用總量達216.2吉瓦時(GWh),前10名電池供應商中中國企業占據6席,分別是寧德時代、比亞迪、中航鋰電、國軒高科、AESC遠景動力以及蜂巢能源。

    以電池裝機量衡量,中國在新能源車電池供應鏈上處于主導地位,但必須指出,在電池前沿技術方面中國依舊扮演著“追趕者”角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表示,“歐美和日韓的汽車動力電池企業在下一代固態電池技術的自主研發領域領先我們5年。”

    相比于現階段主流的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采用固態電解液的新一代固態電池具有不可燃、無腐蝕、不揮發、不漏液的特性。其在能量密度和充放電性能上也比目前的三元鋰電池高1倍以上。豐田、大眾以及日產等傳統汽車企業均表示,將在未來5~10年量產搭載固態電池的新能源車型。

    由于基礎科學和新材料研發環節存在短板,中國對于固態電池技術的研發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雖然包括寧德時代在內的多家國內公司也已在相關領域展開研究,但從目前可查的專利技術看仍明顯弱于日韓企業。歐洲專利局與國際能源署共同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日本是近幾年電池技術相關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國家,申請數量排名前十的企業有7家來自日本。

    中國電池企業相關技術人員也明確了這一差距:“固態電池的難點是在復合型電解質、電極材料、納米級包覆工藝的研發上,這屬于基礎科學范疇,而中國在這方面一直競爭力不強。”對此,歐陽明高解釋:“做材料不可操之過急,需要的是靜下心來長期積累,只有夯實基礎才能做到厚積薄發,況且技術研發不是一個恒定的值,在‘你爭我趕’的過程中,我們仍然有望實現顛覆性突破。”


    上一篇:日本是汽車制造大國,為何沒有持續走高?反而制造業潰敗

    下一篇:中國汽車產業全球化發展正邁入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