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頁banner
    媒體中心
    長三角專業汽車制造、新能源、零部件展覽會

    汽車產業“失控”:得供應鏈得天下

    2019 年,馬斯克與電池供應商松下的社長津賀一宏吵了一架,還不嫌事大地公開透露給媒體。

    背后的原因是,馬斯克對于供應鏈的控制越來越嚴格,松下氣不過,少見地強硬起來。

    馬斯克素來強硬,在工作中苛刻得有些變態,但日本人一向很能忍,能夠逼到他們公開反擊,可見馬斯克絕對不是一般的 " 過分 "。

    這是一個能看出一些微妙之處的事件。馬斯克的強硬態度,連產業鏈上最有話語權的動力電池商,都壓不住。

    盡管主機廠對于供應商,一般都能保持較為強勢的姿態,但特斯拉可以說是宇宙最強,馬斯克牛得就跟沙皇似的。

    沒想到的是,這種專制在疫情中產生了積極影響。盡管特斯拉一樣受原材料上漲、物流限制等的影響,但它比很多車企受影響少得多。

    特斯拉采用高壓管理供應商模式,竟然能對抗芯片、物流等的長期沖擊。

    這種效應一直持續到上海徹底封控前的 3 月,特斯拉銷量仍有 65814 輛。但 4 月上海工廠徹底停產,還是擊潰了特斯拉,特斯拉當月的批發量只有 1512 輛。

    01.  

    4 月不算,重來!

    根據 5 月 10 日乘聯會發布的數據,4 月國產狹義乘用車批發銷量同比下跌 43.0% 至 94.6 萬輛,零售銷量同比下跌 35.5% 至 104.2 萬輛。這也導致了全國眾多車企受影響,大本營位于上海的特斯拉更是遭受重創。

    乘聯會數據顯示,4 月特斯拉批發量為 1,512 輛,與 3 月的 65814 臺環比暴跌。

    4 月的暴跌,一方面是疫情停工所致,另一個原因是特斯拉的零庫存模式。特斯拉沒有庫存車,其直營模式讓車輛從生產線直接被送到用戶手中,因此,當 4 月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停產時,基本上就宣告了停止交付。

    4 月中下旬,特斯拉上海工廠復工,但封控下的城市,依舊考驗特斯拉的供應鏈管理能力。

    特斯拉的供應商遍布全國,涉及數百家企業,物流管控,以及各地時不時封控,已經讓生產充滿了未知數。

    同樣是上海車企。上汽集團公布的 4 月產銷快報顯示,受疫情的影響,上汽集團產銷量均同比下滑超過六成。其中,4 月整車產量為 15.8 萬輛,同比下跌 62%;4 月銷量為 16.7 萬輛,同比下跌 60.3%。

    上汽 4 月的銷量下滑幅度,看起來比特斯拉小,但實際上,情況比特斯拉嚴峻很多。

    原因很簡單,上汽很多品牌采用傳統經銷制,有一定的存貨在經銷商手里。另一個層面,上汽在此前已經飽受缺芯、原材料上漲、物流和疫情之苦,3 月之前已經元氣大傷,環比銷量自然下滑不那么明顯。

    無論是新能源車還是傳統品牌,客戶有可能因為等車時間長,而扭頭選擇其他品牌。無車可賣,對于任何一個品牌,都是巨大的傷害。

    特斯拉就算有馬斯克的 " 神功護體 ",也難擋現實壓力。

    不過,也正是因為馬斯克不近人情、冷酷無情的風格,供應體系也形成了說一不二的傳統,可能在 5 月的恢復中,比其他車企更加迅速。

    畢竟,哪個供應商都難以抗拒年銷百萬輛的特斯拉,以及未來的成長性。2021 年,特斯拉在全球交付量為 93.6 萬輛,上海工廠交付了 48.4 萬輛汽車。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已經實現超過 90% 的供應鏈本土化。

    盡管特斯拉自己的電池工廠不在中國,但電池原材料都在中國采購,包括鎳、鈷、鋰等原材料的有 5 家中國公司,還包括兩家供應商的產品在中國區公司煉化提取。

    2022 年 1-4 月,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已經交付 183,686 輛汽車,是去年同期交付量的 1.7 倍多,甚至已經超越 2020 年全年交付量。

    其他造車新勢力就沒有那么幸運了。蔚來汽車從 3 月份開始,因為疫情趨勢不斷地反復、擴大,因其在吉林、上海等眾多地區的供應鏈合作伙伴陸續停產停工,其也開始按下暫停鍵。

    被暴擊的蔚來,銷量出現持續的、大幅度下滑,今年一季度蔚來累計交付了 25768 臺新車,其中 3 月交付量達到了 9985 臺。

    很多人質疑,蔚來是不是又不行了?

    02.  

    詭異的競爭

    雖然疫情對中國車市造成巨大打擊,但對于一些自主品牌而言同樣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數據顯示,4 月比亞迪零售銷量為 10.48 萬輛,同比增長 138.4%,歷史性拿下了月度銷冠,也是榜單中唯一實現增長的車企。

    比亞迪能夠逆勢上漲,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有兩個層次:一是很多車企無車可賣,消費者只能選一個有車的品牌;深層次的是,比亞迪一直搞垂直整合,以前生產傳統燃油車,大部分零部件都自己生產。

    汽車零部件很多,每個部件都有行業頭部。因此,比亞迪一度被詬病,搞什么都不專業。

    后來,電動化興起,比亞迪在動力電池、半導體等關鍵領域,又進行了布局。基本上,沒有人能卡比亞迪的脖子。

    時代的變化,真是波云詭譎。疫情影響了絕大部分車企,但比亞迪忽然就轉運了,迎來了連船夫哥都不敢想的、也不曾想過的機遇。

    受疫情影響,自主品牌都不樂觀,4 月,長安汽車同比下滑 45.3% 至 5.37 萬輛,吉利汽車同比下滑 40.4% 至 5.47 萬輛,而長城汽車跌出前十,同比下滑 45.3% 至 3.56 萬輛,奇瑞汽車跌幅較小,僅 7.3%。

    從 5 月份國內疫情的情況來看,全面復工復產仍然面臨巨大挑戰,例如多地防控政策升級,車企想在短時間內恢復產能的機會不大。比亞迪的優勢將有可能持續一段時間,同時油價上漲也將進一步刺激新能源汽車銷量上漲。

    不過,特斯拉可能較快地恢復,5 月份將對比亞迪形成較大的壓力。

    特斯拉預計今年的交付量將增長 50%。以特斯拉在 2021 年 93.6 萬的總銷量來計算(國內占 58%),意味著特斯拉今年需要交付 140 萬輛新車,其中上海工廠占六成(84 萬輛)。

    目前,特斯拉部分車型交付周期超過了 3 個月,國外的基礎款 Model Y 的新訂單更是需要等到 2023 年 2 月至 2023 年 5 月才能交付。5 月 11 日,馬斯克表示,未來可能暫停接收訂單。


    上一篇:寶馬對新能源車的“傲慢與偏見”

    下一篇:安徽省經信廳:全力保障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