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Statista數據顯示,預計到2022年中國乘用車市場規模將平穩增長到6300億美元,自動駕駛領域的市場規模2022年將達到1275億美元。此外,據IDC最新報告顯示,2022年國內L2級自動駕駛在乘用車市場的新車滲透率高達23.2%,較上年同期增長86.21%。L2級自動駕駛風頭正勁。
6月13日,安智汽車創始人郭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無論誰來做L2,要實現落地量產、產業突破,自主技術研發必不可少。繼在國內率先提供完全自主、具備完整功能的77GHz毫米波雷達駕駛輔助系統后,安智汽車研發的4D成像毫米波雷達也將在年內面世。
據悉,77GHz雷達雖然在國外早已進入量產階段,但國內只有極少數企業能做到樣機階段,產業化進程仍待突破。4D成像雷達的商用還未正式開始。
國內企業面臨挑戰
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車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在智能駕駛及車聯網這個大市場,超九成市場份額被國際Tier1巨頭所壟斷。“目前傳感器硬件技術及成本的突破是該產業的破局關鍵。作為傳感器的重要硬件之一,雷達是智能駕駛中的標配。而從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的產業布局來看,目前都是海外巨頭領先,國內企業面臨巨大挑戰。”
據悉,激光雷達精度高,但成本高昂,是毫米波雷達的數十倍,因此近年來,毫米波雷達廣泛應用于汽車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領域,主要進行測距。但以目前相對主流的77GHz毫米波雷達為例,其不具備測高能力,難以判斷前方靜止物體是在地面還是在空中,無法細化剎車場景。
2018年底,德州儀器提出4D成像毫米波雷達概念,并推出了相關方案。4D成像毫米波雷達的出現,解決了角分辨率低、對人體檢測難等問題,具備激光雷達的部分優勢性能。其不僅能識別出硬幣大小,甚至可以識別出硬幣的薄厚和輪廓,同時能測算出水平角信息以避免窨井蓋、路肩、減速帶所產生的虛警現象。
多位汽車業人士認為,目前雖然國外企業已有4D成像雷達的樣機出來,但其商用還未正式開始。在這個賽道,國內企業還能奮起直追,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
自主研發進階智能駕駛
“隨著智能駕駛的發展,對融合感知的要求會越來越高。”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一些通過采購、合作等方式完成的ADAS系統,在軟件和硬件等組件等融合上,需要與各方供應商談判并開放算法等核心技術。出于對核心技術的保護,即便是密切的合作伙伴,在核心算法等絕密技術等開放和使用上,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相較之下,全棧自主開發的ADAS系統則沒有類似的后顧之憂。
郭健表示,安智汽車于2018年自主研發出了國內首只具備全功能的自主77GHz毫米波雷達并穩定量產。且已基本完成4D成像雷達的技術儲備,預計將在年內產出對標國外巨頭的樣機,并在產品性能上達到車載雷達國內領先水平。
要與國際巨頭爭市場,勢必要降低對國外零部件商的供應鏈依賴。早在2019年,安智汽車已開始布局4D成像雷達自主研發。郭健表示,要做真正的、世界領先的“中國制造”,“我們眼里的競爭對手只有國際一流的ADAS系統供應商。公司在研發鏈和產業鏈上下了很大功夫,安智汽車志在量產化落地的全產業鏈突破。”
在立足L2級自動駕駛邁入量產的同時,安智汽車也在泊行一體更高階智能駕駛和低速限定場景自動駕駛平臺逐漸發力:與國際頂尖車載視覺集成整合方案供應商LUPA展開深入合作,基于安智汽車自主毫米波雷達與視覺系統與上汽集團協同開發了L3級自動駕駛系統。郭健認為,4D技術的突破,可以讓中國自動駕駛得到技術支撐,也歡迎業內同行開展更多的技術協同。
“自動駕駛時代即將到來,而我國在雷達設備上的研發依然滯后于國外,為實現國產化,要將技術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對此評價認為,中國企業未來要走技術道路,要多出幾家企業攻堅克難,針對我國技術短板,以國產化技術鑄造企業的技術壁壘,而過硬技術也將是企業安身立命的最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