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頁banner
    媒體中心
    長三角專業汽車制造、新能源、零部件展覽會

    汽車產業鏈,來了“第三者”

    前幾天,采埃孚與微軟擴大了數字化轉型的合作,兩家公司將共建一個整合數據和集成平臺的采埃孚云(ZF Cloud),最終,采埃孚所有的生產與運營,包括微軟的云業務都將從中獲益。

    乍一看,這是一個汽車新四化時代非常普通的行業新聞。但是我們如若從中深挖,可以窺探到更多的產業趨勢,以及科技公司、零部件供應商和汽車制造商之間的關系正在發生怎樣的微妙變化。


    越來越多的零部件制造商意識到,自己不應該被簡單定義為硬件和物理組件的提供商,他們看到了與科技公司共同攜手、開拓軟件業務的機會。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新時代,他們完全有機會獨立出來,為汽車制造商提供不同于以往的新業務和服務。


    這也標志著,汽車行業出現了一種新的權力結構——科技巨頭在整個產業鏈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說,他們占據了第三個席位。以前,整個產業鏈只有汽車制造商和供應商是絕對主角,他們牢牢占據著僅有的兩個席位,互相博弈,又互相支持。



    為什么像微軟和谷歌這樣的科技公司,對整個汽車的供應鏈、以及車輛設計和制造過程越來越重要?因為軟件平臺已經在汽車制造里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供應商們也知道順勢而為。

    正如采埃孚與微軟的攜手,零部件供應商們正將合作的橄欖枝遞向科技公司,幫助他們建立獨立于汽車制造商的核心能力,如自動駕駛。

    本質上,這擴展了產品創新的可能性。這一最新趨勢也表明,與科技公司聯合起來,可以為零部件供應商們賦能新的競爭優勢,讓供應商們在新的大勢之下再次洗牌。



    這也催生了另一種變化。


    汽車制造商和供應商之間的傳統界限,開始變得模糊。在整個價值鏈中,合作者和垂直整合的參與者越多,將一個參與者明確定義為供應商或科技公司或 OEM 就越困難。最好的案例,是特斯拉,它算不算一家 OEM?或者說,它算不算一家科技公司?

    最近幾個月,采埃孚在其自動駕駛業務上投入了大量資金,該公司管理委員會成員 Martin Fischer 表示,隨著供應商越來越多地轉向軟件驅動技術,作為傳統零部件制造商,與其他科技伙伴的合作將變得越來越重要——軟件定義汽車,是個機會,但是很明顯,任何一方都無法單獨完成。


    軟件與汽車的深度匹配,原始設備制造商無法單獨完成,科技公司無法單獨完成,哪怕是昔日可以單打獨斗、或是通過大規模收購與合并來實現供應鏈霸業的零部件巨頭們,也需要科技公司帶來的軟實力。


    采埃孚,并不是唯一得出這一結論的玩家。

    排名全球第一的零部件巨鱷博世集團(Robert Bosch)也在今年表示,將與微軟合作開發一個汽車軟件平臺;不久前,大陸集團也與中國人工智能公司地平線(Horizon Robotics)簽署了一項協議,在其駕駛員輔助系統中使用該公司的人工智能技術。


    汽車制造商也走上了同樣的道路。


    大眾汽車與微軟合作,為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提供云計算支持;福特汽車與谷歌合作,使用其云技術和人工智能系統;同樣,寶馬和豐田也與亞馬遜云科技(Amazon Web Services,簡稱 AWS)建立了伙伴關系,推進器網聯、自動駕駛、共享方面的發展計劃。

    可以看到的是,在如火如荼的新四化轉型里,給整個供應鏈帶來重塑的不只是電池與驅動方式的變革,還有軟件領域的合縱連橫和競合新格局。而越來越多的行業玩家們,也已經意識到開放思路、擁抱變化的重要性。


    上一篇:華泰汽車始終重視制造技術創新,目標長遠,放眼國際

    下一篇:消失了82年的美國汽車制造商,復活后卻成為國內汽車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