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頁banner
    媒體中心
    長三角專業汽車制造、新能源、零部件展覽會

    2022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洞察報告

    智能網聯汽車是車聯網與智能車的有機結合,即通過搭載先進傳感器、控制器和執行器等裝置,運用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實現車與人、路、云等信息共享互換,具有自動駕駛功能,逐步成為智能移動空間和應用終端的新一代汽車。在汽車行業大變局中,具備電動化、智能化與網聯化三大特征的智能網聯汽車順應行業變革趨勢,已成為國家重點扶持的新興產業之一及各整車廠重點發力方向。

    發展背景

    近年來,為進一步踐行我國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轉型策略,搶抓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同汽車產業融合發展的重大機遇,國家和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引導汽車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與網聯化方向發展。目前,我國已形成包括頂層產業發展規劃、法律法規、路測、商業化應用等在內的多層次、寬領域的產業發展戰略,并建立起長沙、無錫、天津(西青)、重慶(兩江新區)四大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為智能網聯汽車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圖1: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例舉)

    技術路線:車路協同

    我國智能網聯汽車采取的技術路線為車路協同,基于人工智能、云計算、邊緣計算、5G等各項技術,連接“智慧的車”與“智慧的路”。“智慧的車”即搭載各類智能軟件及硬件設備的自動駕駛車輛;“智慧的路”則指的是在各類路側設施協助下,輔助自動駕駛車輛進行環境感知與即時通信。車路協同實現的關鍵在于人、車、路、云四要素的實時數據互通。

    人:駕駛員在車載終端OBU、傳感器、高精度地圖及定位系統等軟、硬件設施協助下,可更為精準與高效地判斷車輛行駛及交通路況。同時,智能座艙及車載娛樂軟件系統的搭載,使得駕駛員與車輛之間的交互更為智能與實時。

    車:車輛通過車載硬件對行駛環境進行感知,這是智能網聯汽車落地的首要環節。各類車載硬件包括攝像頭、超聲波雷達、激光雷達及毫米波雷達等。雷達與攝像頭捕捉、接收與車輛行駛相關的視頻、圖片及電磁波等信息,疊加控制執行硬件系統,從而判斷道路交通實時情況,輔助自動駕駛的實現。

    路:路側通信單元RSU、路側感知設施如攝像頭和雷達、計算控制設施等硬件構成“智慧的路”基礎設施。在各硬件協作下,理想的“智慧道路”可集環境感知、實時通信、規劃決策、自動修復等功能于一身,通過實時收集車輛行駛及道路交通數據,實現數據動態交互,從而輔助駕駛決策。

    云:云控平臺是引導智能網聯汽車有序運行的“無形大腦”,人、車、路之間的信息交互離不開云控平臺的輔助。傳感器在收集車輛與路況信息的同時將其上傳至云端,借助云控平臺云計算及邊緣計算功能完成信息交互及決策分析后,再將行駛決策傳回車輛。

    產業生態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可分為基礎層、傳輸層與應用層。

    基礎層。基礎層包括各類車載及路側軟硬件設備和整車裝配制造。芯片、傳感器、高精度地圖、線控底盤、智能座艙配置與軟件系統等與車輛結合,使得車輛自主完成定位、感知、決策規劃與轉向控制等行駛功能,是實現車輛智能化與網聯化的基礎。

    傳輸層。傳輸層對車輛行駛及路側交通信息進行實時整合與交互處理,是引導車路協同的關鍵。傳輸層的主流技術包括專用短程通信技術DSRC與C-V2X,其中C-V2X可較大程度跨越通訊距離障礙,已成為我國首要攻堅的通信技術。

    應用層。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場景主要分為載人與載物兩類。載物類商用智能網聯汽車已在倉儲、末端物流、環衛、礦區、港口碼頭等場景下實現部分商業化落地;而載人類乘用智能網聯汽車受法律法規及相關技術的影響,落地難度較大且應用范圍有限。

    (圖2: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

    產業發展前瞻

    車路協同基礎設施持續完善,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加速提升

    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快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車路協同場景應用,推動智能網聯汽車從測試驗證轉向多場景示范應用。各地政府也積極推動產、學、研融合,旨在突破自動駕駛卡脖子關鍵技術、推動交通數據共享和路測結果互認。長三角、京津冀、湖南城市圈與四川城市圈等均開啟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共建的探索,為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測試示范環境和條件。預計到2025年,部分自動駕駛及有條件自動駕駛級別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將突破50%,高度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將在限定區域及特定場景內實現商業化應用。

    產業跨界融合趨勢明顯,網狀生態構建進行時

    不同于傳統產業,智能網聯汽車具備天然“跨界融合”特質。汽車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金融保險等產業的協作趨勢愈發明顯,產業之間相互交織的網狀產業生態正在形成。特別是在城市交通場景下,智能網聯汽車已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我國已確立16個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的試點城市,為智能網聯汽車全面賦能城市交通建設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上一篇:特斯拉對廣告0投入 傳統汽車制造商逆流直上

    下一篇:新能源汽車產業風險及應對